玩命加载中...

《魔域口袋版》、《魔域》与海丝泉州文旅之声联动于9月20日正式开启!此次联动将融入木偶戏南音、簪花围、惠安女等泉州特色非遗文化,让大众置身其中感受世遗古城的魅力。

【蟳埔渔村】

蟳埔渔村位于泉州湾入口,当地有一块碑,写着“江海交界处”。宋元时期,泉州海洋贸易发达,所有的商船要到泉州,得先从茫茫大海驶入泉州湾,再进入晋江。当时的蟳埔村受多元宗教与海洋文化的融合影响,当地渔女开始头戴簪花。

2008年,以“簪花围”为代表的蟳埔女民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的簪花已不只是简简单单的装饰品,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记忆。

【西街】

这是泉州最老又最年轻的一条街。作为泉州最早开发的街区,自唐朝时就“列屋成街”,顽强抵抗岁月后,如今是泉州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

如今的老街依然是泉州繁荣的象征,开元寺、东西塔、定心塔,名人宅第、近现代洋楼、大厝林林总总,将泉州唐宋以来众多绚丽多彩的文物胜迹和古街古民居以及附于其间的名贤逸事、民间传说一一贯穿起来。

【梧林村】

梧林村在泉州有十户人家九户侨之说,梧林人在海外分布着1.5万华侨。

这些华侨的先人多为晚清及民国时期下南洋谋生的梧林人,梧林的古建筑集群就是这些华侨回乡后所建。

它们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承载着跨越山海的故事。

【老君岩】

老君岩造像凿刻于宋代,系以一块天然巨石人工雕凿而成。

老君席地而坐,右手凭几,左手扶膝,双腿盘屈,面目和蔼,静观众生,见证了清源山唐宋时期道教文化的兴盛与发达,彰显出泉州独特的历史文脉。

泉州地标 泉州美食

【醋肉】

醋肉是一种以香醋等腌渍,再拌上淀粉经油炸的食品,外酥里嫩,还带着淡淡的醋香。醋肉,是闽泉州人家最常制作的家常菜之一,也是闽南最经典的肉的料理方式。

【面线米粉芡】

面干米粉芡香而不腻,柔软滑嫩,却不失筋道,让人吃了还想吃。面线米粉芡是一道“山海荟萃”的美食,最大的特色是用甘蔗代替筷子搅拌食材,使得其滋味带着天然的甘香。

【芋泥】

芋泥也叫芋茸,以槟榔芋头等原料煮熟,捣成泥加红枣、冬瓜糖、白糖和熟猪油等制成。泉州产芋的地方很多,南安、安溪、永春等地尤甚。芋的种类很多,有槟榔芋、红水芋、竹芋、九棕芋、绵芋、赤目芋等等。其中最有名的是槟榔芋,以独特的香味著称。

【肉粽】

泉州的肉粽,系传统名吃之一,农历端午民众家中必备肉粽和碱粽。

肉粽是泉州传统风味小吃,其选料讲究、配料多样,制作精细、历史悠久,以独特的风味享誉海内外,是游客们到泉州必吃的一道经典小吃。

【浮粿】

浮粿以海蛎、瘦肉、地瓜粉等为原料,皮薄而酥脆,内劲弹而不黏。

浮粿在惠安也是历史悠久的小食。当地习俗,在清明节、七月七日、七月十五日祭祀,家家户户都会备上这样的食品,用碟碗盛放在摆在门口小茶桌上,供过往神灵。

【包心鱼丸】

包心鱼丸颜色洁白,漂浮在汤碗上形似星斗罗列,故也称为“七星鱼丸”。

闽南鱼丸历史悠久,技艺独擅。包心鱼丸就是其中之一,这道小吃曾经作为福建的代表菜,在1984年全国名菜评比中获得满分。

【鸡卷】

鸡卷主要由油皮、荸荠等制成,外酥内嫩,酸辣可口,营养丰富。鸡卷作为闽南地区富有地方特色的一道民间传统美食,十分常见。

醋肉

面线米粉芡

芋泥

肉粽

浮粿

包心鱼丸

鸡卷

泉州提线木偶戏,又称“泉州傀儡戏”,古称“悬丝傀儡”。源于秦汉,迟至唐末五代已在泉州及周边地区流行,此后一直传承不辍,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不间断传承史最长、文化积淀和艺术积累最为丰厚的傀儡戏剧。由于泉州与台湾省及东南亚地区特殊的地理、历史、人文等关系,泉州傀儡戏于明末清初即开始向台湾及东南亚华侨聚居地流播,并在当地生根开花。

泉州南音原称“弦管”,是历代积淀、多元形成的中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乐种之一,是两汉、晋唐和两宋等朝代一次次入闽的中原移民,把中原音乐文化带入泉州,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而形成的,体现了不同时期中华古乐南移的历史积存。

惠安女是福建惠安县沿海地区独特的女性群体,以勤劳、美丽和特色的服饰文化而闻名。
惠安女服饰,是古代百越遗俗与中原文化及海洋文化等多种文化在互相碰撞交融的过程中不断演绎而形成的服饰民俗文化。2006年,惠安女服饰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簪花的历史悠久,其形式也历经变迁。汉代女性已佩戴簪花于发髻;至唐朝,簪花成为潮流;宋朝时更是盛行,这与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相关。2008年,以“簪花围”为代表的蟳埔女民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的簪花已不只是简简单单的装饰品,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记忆。这种“上头”的非遗民俗也逐渐成为很多年轻人出片的“时尚单品”,也成为打开泉州文旅的新密码。

参与【千秋楚歌甄选礼】可获得

时装

灵纹

动作

幻魂

发型

发型

特效称号

聊天框

版权所有